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涉黄的网络擦边行为在一些网络平台上较为常见,尤其是一些“擦边主播”掌握了“擦边”的流量密码,衣着暴露、行为挑逗,在一些直播平台上“群魔乱舞”。这些主播的擦边行为有诱导、教唆青少年之嫌,危害极大。
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现在的青少年成了网络原住民,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。数据显示, 2022年,我国19岁以下网民规模已达1.86亿人。未成年人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,心智尚不成熟,认识能力、自控力都比较弱。如果在网络上接触到“擦边主播”、儿童软色情表情包、未成年人性暗示短视频等网络擦边行为,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刺激,从而增加性骚扰、性暴力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,对其成长产生严重不良影响。

事实上,近年来,有关部门已在持续加大对各类网络涉黄信息的打击力度,如网信办出台的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规定,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采取措施,防范和抵制制作、复制、发布含有下列内容的不良信息:包括宣扬低俗、庸俗、媚俗内容的;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、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等内容。

尽管如此,网络平台涉“黄毒”的问题仍然屡禁不绝,成了难以根绝的顽疾,背后有着诸多原因。比如一些新技术被用于传播涉黄信息。而法律上对擦边行为还没有明确的定义,让网络擦边行为游走在法律边缘。另外,还在于涉黄信息流量大,对于追求“流量为王”、利益至上的一些网络平台难与其真正“切割”。

对此,平台要能守土有责,担起自身责任。监管部门则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及对涉黄平台的惩治力度,要形成常态化、长效化的监管机制,增加后者的违法成本,让他们得不偿失,比如对于屡教不改、情节严重的涉黄网络平台,不仅要罚款,还有必要依法依规采取下架等重罚。这样才能倒逼网络平台与“黄毒”切割,引导与督促平台履行好自身应尽的责任。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,提升青少年对不良网络信息的“免疫力”等。

不能让网络“黄毒”再成喂食孩子的“精神毒药”,不能让“擦边主播”继续游走在法律边缘,规范主播的擦边行为刻不容缓。

(原题为《“擦边”=流量密码?别让网络“黄毒”危害青少年》 作者 戴先任 来源 中国妇女报)

统筹:王攀 编辑:王航

推荐内容